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密集破局,工信部定调全固态电池标准

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密集破局,工信部定调全固态电池标准

编辑:转自:CES电气 发布时间:2025-04-11

近期,孚能科技、清陶能源等企业的固态电池专利集中公布,工信部首次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产业标准建设核心,这一系列技术及政策层面的突破,反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升级的深层逻辑。固态电池的研发已不仅是实验室的课题,更是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变量,也是大国工业竞争的新焦点。

固态电池专利的密集涌现显示了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主动突围。孚能科技的复合膜层折叠结构、清陶能源的磁控溅射电解质技术、中科融能的聚合物包覆硅基负极方案,这些专利的核心在于解决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难题:如何平衡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如何提升离子传导效率,如何控制材料膨胀对电池结构的破坏。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政策引导与企业研发深度协同的结果。当企业从电极材料、电解质界面到封装工艺进行全方位创新时,实则是在构建技术壁垒,为未来市场竞争储备筹码。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将重构传统动力电池产业链。液态锂电池时代的材料供应、生产工艺、设备体系面临全面升级。电解质的物理形态改变倒逼正负极材料重新适配,生产设备需要兼容更高精度的制造工艺,电池封装技术也必须突破现有框架。
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并列纳入重点领域,意味着固态电池已从企业研发项目跃升为国家战略工程。标准的制定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通过统一材料性能指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测试方法,中国正在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设定规则框架。这种“标准先行”的策略既能避免重复研发的资源浪费,又能为本土企业争取技术迭代的时间窗口,本质上是用制度优势加速产业化进程。
现在,技术变革正在改写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态势。过去由日韩企业主导的固态电池专利格局出现松动,中国企业的多点突破形成了新的制衡态势。但真正的竞争不仅在于专利数量,更在于技术路线与商业逻辑的闭环能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需要材料研发、工艺工程、设备制造等环节的协同进化,例如磁控溅射技术的成熟依赖于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原位补锂工艺的落地需要与电池管理系统深度整合。这些系统化能力的构建才是竞争的关键。
从工信部的标准体系搭建到发改委的研发攻关支持,政策导向明确传递出“既要技术多样性,又需形成突破合力”的意图。这种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技术的方式,在应对固态电池这类系统性工程时具有独特优势。但政策支持不能替代市场规律,最终决定胜负的仍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化落地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的当下,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关乎电动车的续航提升,更将重新定义电池的安全标准、寿命周期和充电效率。当补锂剂通过微孔结构精准填补电极损耗,当固态电解质层实现超薄均匀覆盖,这些技术细节的积累正在推动新能源革命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内容来源:网络综合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CES电气,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及图片、字体等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